传统村落风貌



阳山县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传统村落风貌 » 阳山县

学发公祠

2016-03-17 点击数:

       学发公祠位于阳山县七拱镇潭村村大禾岗村。亦称朱海均旧居。为马来西亚华侨朱海均为纪念其父朱学发动工兴建。祠建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坐西南向东北,由前、后座及东西两厢三部分,总面积10941平方米。前座建筑为二堂六横布局;总面宽90.8米,总进深91米。各门为凹门斗式门面,花岗石门框,砖木结构。后排由四层钢筋混凝土结构主楼及两杠横屋组成,前低后高,连成一体。祠墙庄严肃穆,墙体厚七十多厘米,夯筑时混合了砚壳灰、沙子、黄泥、石灰、黄糖、糯米粉等材料,极具粘性和韧性,坚固难破。门楼的门框上镶嵌了坚硬的麻石条,与硬实厚重的木门构成一道稳固的防御体系。墙上则散布着若干大小各异的枪眼、炮眼和观察孔。前排楼房属中国传统建筑模式,置七门(一正六辅),正门为中堂,辅门为侧厅,且门框俱用上等石料镶边,并刻联。房与房相通,厅与厅相连,每个厅中都设有天井用来通风和取光。学发公祠主楼的廊、柱、顶、窗、门大量使用了西方建筑样式,房屋门楣、窗楣的壁画或泥塑的图案、花纹明显吸收了西方建筑艺术的图案,每层楼都设左右两个回廊天井并采用绿陶瓷作围栏,木阁楼板上铺设花阶砖。楼顶还设有平台,中路平台顶部的装饰图案又有伊斯兰建筑的神韵,精美独特。祠内祠外镶嵌着清末榜眼朱汝珍、国民党要员陈济棠、余汉谋、李汉魂、邓泽如等名人题匾、对联多方(对)。学发公祠建筑宏伟,为中西合璧建筑布局,既有岭南传统祠堂建筑肃穆端庄、规整有序的特点,又有西方建筑的浪漫气息。清末榜眼朱汝珍称为“其宏壮之规模,为北江数府所未有。”

      1985年9月,朱海均之子从马来西亚回国探亲,自愿将学发公祠的主楼部分(面积5659平方米)赠送给阳山县人民政府。为妥善保护这座宏大的华侨宅居建筑,1978年公布为阳山县文物保护单位。

      文字资料整理:清远市博物馆  参考文献:《清远传统村落》 粤内准字清[2012]第25号


上图来源:《清远传统村落》 粤内准字清[2012]第25号 第93页


相关大图:

学发公祠外貌

阳山5.3学发公祠

元数据图片信息详见元数据图片EXIF信息

题名:学发公祠

分类: 阳山县传统村落

摄影作者:清远市博物馆  拍摄时间:详见元数据图片

录入者: 清远市博物馆数据库录入小组

照片版权所有:清远市博物馆

高清元数据图片下载,请联系:清远市博物馆:0763-3375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