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之美——红妆尽收“奁”中-文物普查-欢迎来到清远博物馆
清远市博物馆
文物普查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保 » 文物普查

女性之美——红妆尽收“奁”中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6-03-02 点击数:

  天性使然,女人永远是美的追随者,古往今来,衣饰妆匣一直是女人们的热门话题,那些玉簪金钗、古典华裳,又记载着多少前尘往事?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远古人已知“止水鉴容,流水沐浴”,用贝壳、兽牙装饰颈项。后来,奁——中国古代女子用以盛放梳妆用品的盒子就出现了,经过历代发展,奁的款式多种多样,做工精美,用料考究,既具有实用性,又极具艺术观赏性。

 

中国的妆奁文化历史久矣,最早出现于西周时期流行于战国、汉代至唐宋。在西周至秦汉时期,多呈圆筒形,直壁,并带有博山式盖子,且一般器腹较深,底有三足,旁有兽衔耳环,风格粗朴。奁的纹饰大概有:动物纹样、植物纹样(柳树、扶桑树、四瓣花等)、自然景象纹样(云纹、涡纹、波折纹、山字纹、水波纹等)、几何纹(圆点纹、菱形纹、弦纹、方格纹等)、社会生活和神话传说纹样等五种。

 

对于“奁”的真正用途,东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的说文解字:“奁,镜匣也”,顾名思义古代妇女梳妆所用。因奁中所盛之物多为化妆用具,故又称为“妆具”。东汉人为避明帝刘庄讳,“庄”字多改用“严”字,同音字也均改称,故“妆具”亦改称“严具”。奁多为圆形,方形奁也被称为匣。妆奁也称为镜奁,是因为古人为了延缓镜面氧化,铜镜常用丝织品包裹后倒扣在妆,铜镜是梳妆时必不可少的工具,妆奁称为镜奁。当然,早在距今2000多年的汉代,“奁”也不是普通女人所能享用,尤其是带釉的“奁”当属有一定社会地位人所独享。从考古资料来看,仓内部一般存放铜镜、梳、蓖、胭脂、唇脂、假发、镜刷、小刀、香泽、白粉、眉黛、油彩、粉扑、香料、印章以及一些珍贵的小物品。

 

古代文学艺术中展示过奁的形象。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一首《凤凰台上忆吹箫》——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任由华贵的镜匣落满灰尘,日上三竿高照帘钩,也无心装扮;多少心事想倾诉却又没有开口,只因那人已不再身旁。

 

红楼梦里的贾雨村在万家团圆的中秋月夜,站在寂寞的葫芦庙里,对着冷月清浑,想着倾心的美人,又想到尚无出路,前程茫茫,一句:“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抒发了贾雨村大志难酬的情绪。

 

奁也见于古代画卷中,东晋顾恺之在《女史箴图》中画有两位正在梳妆的仕女,身旁就有四个奁;宋人的《半闲秋兴图》中有一条几,上面放着一个奁及一些梳妆用品,中间摆镜架,铜镜中映出仕女面容。

 

另外,在文学史上,唐代韩偓等人的诗歌因多写男女之情和妇女的服饰容态,诗风绮丽纤巧,被称为“香奁体”,对后世诗歌有一定影响。

 

 

汉代制作奁的材料有陶器、铜器、漆器,但以陶土上釉制作的冥器最为多见。清远市博物馆馆藏文物——东汉绿釉印花三足带盖陶奁,高18厘米,口径19.5厘米,底径19厘米,直口、平底、三足,筒式体。以模印花纹为饰,饰弦纹、菱格纹和锯齿纹等,图案清晰精美。该奁通体施绿釉,釉色莹润纯正,翠绿可人,品相完美无缺,周身印纹清晰,器表虽有泥土覆盖,但也不失为一件精美的汉代陶器。

 

 

 

东汉绿釉印花三足带盖陶奁,清远市博物馆馆藏

 

 

东汉绿釉印花三足带盖陶奁,清远市博物馆馆藏

 

 

东汉绿釉印花三足带盖陶奁,清远市博物馆馆藏

 

 

东汉绿釉印花三足带盖陶奁局部图,清远市博物馆馆藏

 

据文物专家介绍,古代的铜奁、陶奁既是梳妆用具,同时还兼作贮存美酒和食物的盛器,故也称“温酒尊”,这种一器多用的方法,让当代人看来就匪夷所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