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细意熨贴平,裁缝灭尽针线迹-文物普查-欢迎来到清远博物馆
清远市博物馆
文物普查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保 » 文物普查

美人细意熨贴平,裁缝灭尽针线迹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6-04-07 点击数:

古往今来,“衣食住行”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那么,古代是怎样熨烫衣服的呢?而“熨斗”这一名称又是如何而来的呢?且听小编一一道来。
 
有关熨斗这个名称的来历据考证有两种来源。一是取象征北斗之意;二是熨斗的外形如同古代一种烹调用具“熨斗”。熨斗像一只没有脚的平底锅,熨衣前,把烧红的木炭放在熨斗里,待底部热得烫手了再使用,所以,又叫"火斗"。有时也称为“金斗”,不过"金斗"是采用鎏金工艺精制的熨斗,那就不是一般的民间用品了。事实上,我们根据《青铜器小词典》介绍就可以得知,汉魏时期的熨斗是用青铜铸成,有的熨斗上还刻有“熨斗直衣”的铭文,可见那时候的人们就已懂得了熨斗的用途。历经唐宋以后,熨斗已经由贵族的专用逐渐向民间扩展。其造型也逐渐定型。
 
其实,熨斗除了熨烫衣服的功能,还有引申出来的顺从忠诚的深层蕴意。《隋书.李浑传》记:隋文帝对镇守并州(太原)的李穆不放心,李穆就让自己的儿子李浑入京,拿了熨斗作为信物献给隋文帝,说:“愿执威柄以熨安天下也。”表示自己不会叛变,只对皇帝忠诚服从,估计这只熨斗也有刻度,那些不准确的刻度表示为尺,可以丈量天下的意思,算是一种权杖。隋文帝因此大悦。
 
据考古学家考证,中国古代的熨斗比外国发明的熨斗早了1600多年,所以中国也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使用熨斗的国家。熨斗最早的历史可溯至商代,最初它是作为一种残酷的刑具而发明的,专门用于熨烫囚犯的肌肤,残暴的商纣王“炮烙之刑”(在铜柱上涂油,下加炭使热,令有罪之人行其上,辄坠炭中活活烧死。)里就有熨斗烫人的影子。西汉刘向《淮南王》里载“炮烙始于斗”,皇甫谧的《帝王世纪》曰:“纣欲作重刑,乃先作大熨斗,以火熨之,使之举手辄烂,与妲己为戏笑。”均是对熨斗烫人的描写。
 
秦末汉初时熨斗开始成为家庭用具用于熨烫衣服,并发展于唐宋,流行于明清,有角形、方形、圆形、长柄式、舀式、提梁式多种汉魏时期的熨斗用青铜铸成,外形呈圆腹、宽口沿,有长柄。东汉时期,熨斗制作已很讲究,有的柄端做成龙头,有的熨斗配以支架。汉代以后,熨斗进入寻常百姓家,得到广泛应用。历代文献里也常见熨斗的记载。晋《杜预奏事》称“澡盆熨斗,民间要事”。唐宋之时熨斗也称为钴姆,柳宗元的《永州八记》里有两篇《钴姆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是因为潭形状像熨斗而得名钴姆。汉唐时期是在熨斗里盛上热水用来熨烫当时流行的丝织品,明清时期则是采用炭火加热,种类繁多,工艺考究,纹饰新颖独特,极赋文化内涵。熨斗可谓五花八门,千姿百态,既有实际作用,又具艺术观赏价值。
 
唐代画家张萱的著名作品《捣练图》(图1),生动地描画了唐代丝织品生产的工艺流程,该画包括了捣练、络线、熨平、缝制等劳动场景,其中画上“熨练”一节就集中表现了熨斗的功用:两个妇女将练拉开,中间一人拿着装有炭火的熨斗,仔细地熨烫,第四个人小心拉住熨烫的部位,使练得以平展。图中的熨斗形如一只汤勺,平底,有一长把,炭呈暗红色,置于熨斗中。这恐怕是我们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熨斗了。
 
  
图1:《捣练图》局部图,张萱(唐)
 
 
清代中期,铜器已基本失去了作为礼器的意义,成为生活中的一种器皿或是人们赏玩的艺术品。由于受到乾隆皇帝的个人推崇和民间训诂、金石学发展的影响,这个阶段出现了大批仿造上周青铜器的造型的器物,这其中就包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熨斗。它的造型已由西汉中期的微弧形底改为平底,实心长柄改为空心短柄,插接于木把,制作愈发细致美观。不过从纹饰来看,这一时期的仿古青铜器没有严格仿造商周青铜器的纹饰,而是使用了龙纹、卷云纹、浪花纹、花卉纹、变形兽面纹、变形夔纹、回纹等纹饰。
 
清远市博物馆馆藏有数件清代熨斗,如清锦地开光寿字纹铜熨斗(见图2、3、4),重0.5千克,通长16厘米,高7.6厘米,底径为5厘米。熨斗手柄有花纹,可外接木柄,斗身刻有多个开光“寿”字纹,“寿”字环锦地纹,构图繁密工整精致,象征着祥瑞平安长寿。青黑色的纯铜质地,使熨斗有一种从时光深处走来的沧桑。
 
 
 
图2:清锦地开光寿字纹铜熨斗,清远市博物馆馆藏
 
 
 
图3:清锦地开光寿字纹铜熨斗,清远市博物馆馆藏
 
 
 
图4:清锦地开光寿字纹铜熨斗局部图,清远市博物馆馆藏
 
另有清云龙纹螭龙铜熨斗(见图5、6、7),重达0.9千克,通长有21厘米,高11厘米,底径13厘米。敞口,直腹,柄部饰以花纹,斗身刻螭龙纹,螭龙神采耀目,寓意美好、吉祥,周身云龙纹,纹饰洗练,颇具古风,是典型的清代青铜器仿古造型。
 
 
5:清云龙纹螭龙铜熨斗,清远市博物馆馆藏
 
 
 
6:清云龙纹螭龙铜熨斗,清远市博物馆馆藏
 
 
 
7:清云龙纹螭龙铜熨斗局部图,清远市博物馆馆藏
 
熨烫象征生活红火,寓意吉祥,从唐朝起,熨斗已是古时常用的女子嫁妆之一。当然,有钱人家女儿的嫁妆,可以是鎏金的或者是纯银的熨斗,上面镶着翡翠宝石;而没钱人家的女儿,可以是铜铸、铁铸或陶瓷的熨斗。但是,无论什么材料,这种外型似水瓢,底面平如镜的熨斗,都能将布上的皱褶烫平。熨斗由刑具演变为生活用品,这一定就是因了女性一颗慧质的心,一双纤素的手,去掉了熨斗原本的唳气,来抚平生活的皱褶。
 
一只铜熨斗,千古女儿情。时至今日,熨斗的发展日新月异。现代熨斗已再不采用原始炭火加热的方法,代之以电加热、蒸汽加热。无论科技如何发展,生活中的坎就该像布上的皱褶一样,无论多么艰难,我们都要体面地活着。
 
约16世纪,荷兰裁缝使用空心的盒型大熨斗,把烧红的铁板从背后的门放入熨斗加热。18世纪最常用的是铁铸的实心熨斗,人们往往交替使用两个熨斗:一个熨衣服,一个放在炭火上加热。1882年美国人理查森把电能转为热能,研制成电熨斗,古熨斗则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