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是每一个人心中都无法回避的情怀,而传统村落又是人们乡愁情怀的重要载体。时值《那村 那围 那寨 清远传统村落图片展》在飞来湖湿地公园展出,看着这些特色鲜明的传统古村落,回望起曾经的那些乡村岁月,不禁让人感慨万千。本周的清远市博物馆一周一推,笔者将和大家聊聊村子里的那些百姓常用的一些老玩意,也许这些东西现在还在使用,也许这些东西早已在你爷爷辈抑或父辈的手中消逝远去。不管怎样,它们都值得被人们付诸笔下。
出于馆藏文物类型的考虑,本篇文章主要聊聊那些日常生活家居用品。
一、铜锁
论起铜锁,现在已少有人用,大家多在使用更为方便的弹子锁抑或电子门禁卡。但是在以前,铜锁确是家家户户常用的门上物品。
铜锁的起源时间颇早,在汉代就已逐步发展,在明清时期更是大为昌盛。古代铜锁的发展在每个朝代都是不一样的,例如西周的青铜锁、汉代的三簧锁,唐代的虾尾银锁和宋代的方身锁、明代的三色锁,清代的长命锁,都是那个年代铜锁的时代特征。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铜锁更成为了家家户户的生活必需品。作为一种生活常用品,铜锁不仅表现了不同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其器身的造型和纹饰更是表现了当时的民俗风情,使其集实用性和艺术性于一身,尽管以现在的观点看来,它并不防盗。铜锁的收藏市场近年来也在逐步升温。只是作为过去的老玩意,随着时代的发展,村子里几乎已无法寻见它的踪影。
现代猴形铜锁 清远市博物馆藏
上图为一件现代的猴形铜锁,长6.8cm,重0.1kg,现藏于清远市博物馆。铜锁为猴形器身,整个造型显得憨态可掬。面部刻画较为分明。钥匙插入口则在猴形锁的底部。整体设计较为精巧。
清鹤纹铜锁 清远市博物馆藏
又如上图为一件清代的鹤纹铜锁,长17cm,重0.1kg,现藏于清远市博物馆。长方形器身,外表阴刻一仙鹤,仙鹤仰头,整个纹饰刻画得栩栩如生。仙鹤被人们视为长寿的象征。
二、戥子称
记得自己小时候被父母叫去药铺抓药时,常常看到大夫用于称药的器具非常小巧精致,后来才知道它的学名叫“戥děng子称”。
清骨杆铜戥子称 清远市博物馆藏
上图为一件清代的骨杆铜戥子称,长31cm,厚1.5cm,现藏于清远市博物馆。笔者很遗憾的是没有找到外壳打开的图片。这件戥子称,秤杆为骨质,铊、戥子盘则为铜所铸成。整体保存相对完好。
三、青花双喜纹罐
记得小时候村里有人结婚时,其家里常会摆上一对青花双喜纹罐,以作喜庆装饰之用。时代在发展,新物品层出不穷,我以为这物品会越来越少见,但无独有偶,上次去一同事家中做客,却看到一对青花双喜罐静静的立在装饰柜里,甚为惊喜。
清代青花“囍”字盖罐,始于清朝中期。俗称为“喜字罐”,亦有“双喜”罐之说。其器型常由一坛,一盖相组而成。古人对双喜罐用途多作于婚嫁之时用来装糖果花生之属,后来亦有被大户人家用作于泡菜等功能。
据相关记载,双喜字是北宋时期的王安石所创造出来的。据说它进京赶考,路上遇到马员外家征联招婿,凡是能对出“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下联者即可招为女婿。王安石记下题目便匆匆赴考,一路顺利进入殿试,没想到皇上亲自殿试的题目是为“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求上联,王安石大喜,赶忙对出“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得以高中。金榜题名时又遇洞房花烛夜,王安石自笑是双喜临门,大笔一挥,连体的双喜字就缠上了,之后婚嫁喜事张贴双喜字就成为民间的一种习俗。
清代青花喜字罐在当时确实是非常的典型器物。虽然属于民窑的东西,但能完整保存至今其实也是不容易的。由于古人只在婚嫁时期才会特意烧制定制喜字盖罐,因而此类器物数量并不多,再加上属民窑产品,亦不被人们格外珍视。
清青花双喜纹罐 清远市博物馆藏
上图为一件清代的青花双喜纹罐,口径8.4cm,底径15.6cm,高20.1cm,现藏于清远市博物馆。罐口收敛露胎,罐身内外及底足满釉,圈足,整罐釉色滋润,青花沉着,白地偏青,肩部饰一圈小卷草纹,罐身主纹饰为一对对称的双喜纹和缠枝勾莲纹。据悉,这种青花缠枝勾莲纹双喜字罐,最早出现在清嘉庆年间,连续生产至民国初期,至今民间祖上为富豪大宅人家的家中仍可见到,这种青花喜字罐给民间婚嫁喜事增添了喜庆吉利的色彩。
四、老式茶壶
老家的姨妈一直在经营一家生活日用品杂货店。笔者今年过年回老家,到姨妈家做客时,无意间看到了两件釉色圆润的老式青花茶壶,其中一件壶身上还绘有“司马光砸缸”图,另一件不知所绘何图。看到这东西不禁感到惊奇,要知道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用那种老式的圆柱形青花茶壶了。老式茶壶一般容量比较大,壶简腹,不如现在的青花茶具小巧精美,而且茶壶的肩部通常有穿孔两耳,百姓多用塑料绳子或者粗铁丝将两耳穿起来,作为提梁。而壶身外表通常绘有一些人物山水图等等。
中华民国“永和隆造”款刻花花卉如意头纹陶茶壶 清远市博物馆藏
上图为一件中华民国“永和隆造”款刻花花卉如意头纹陶茶壶,高17cm,底径13.6cm,口径7.3cm,现藏于清远市博物馆。茶壶红陶质,直口,壶简腹形,圈足。肩部饰如意头纹,壶身主纹饰为刻花花草纹及小方格纹。肩部有两耳用于穿孔系绳,方便提壶。此器保存较好。
五、铜熨斗
熨斗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用品,二十世纪初美国人查德森发明电熨斗后,老式熨斗则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尽管新式家居用品不断翻新,但许多人的印象中还依稀记得从清朝流传至今的老式铜烫斗。
明清时期,铜烫斗器身主体部分大多为短圆筒状形,边沿做成弧线形,讲究美观。器身平底,手柄通常为空心短柄,将木柄插入,方便人们拿捏。至于其外观,明清时期,玉器、铜器的造型纹饰都出现了新的仿古热潮,器身的造型和纹饰大多仿商周时期,所以其纹饰不可避免的带有一点仿古风味,例如饕餮纹、螭纹、卷云纹、夔纹、回纹等纹饰。关于这种铜烫斗的使用,则是把烧红的木炭放在熨斗里,等熨斗底部热得烫手以后再使用,所以此熨斗又叫做“火斗”。当然,也有少数家庭放热水在里面,而非烧红的木炭。
下图为一件清代的锦地开光螭纹铜熨斗,通长16cm,高8cm,底径11cm,现藏于清远市博物馆。斗身短圆筒状形,边沿呈波浪线条形,讲究美观。器身平底,手柄为空心短柄。器身表面有三处开光螭纹,配以回纹锦地。整个器型保存较好。
清锦地开光螭纹铜熨斗 清远市博物馆藏
六、蟋蟀罐
斗蟋蟀,是汉族民间一项古老的娱乐活动,而斗蟋蟀无疑还需要斗蟋蟀的器皿。俗话说:玩虫一秋,玩罐一世。蟋蟀罐、蝈蝈葫芦,以及过笼、水槽、探筒等虫具,不仅是玩虫的必备之物,也是不少玩虫爱好者的收藏之物。
蟋蟀罐有瓷制、陶制、玉制、石制以及漆器制品。而最有价值的,是瓷制和陶制两种。最早的蟋蟀罐都是由帝王指定的御窑和官窑烧制的,作为贡品专供皇室使用,极少传至民间。御窑、官窑烧制的蟋蟀罐精致无比,种类纷繁。到了明宣宗朱瞻基以后,蟋蟀罐的花色品种更加繁多,制作人的姓名也用印章的形式刻印于罐底。蟋蟀罐的制作工艺分南北两个流派,北方罐制作较粗糙,壁厚,形状单一,花纹少;而南方罐形状繁复,花纹多,做工极为精致。在蟋蟀罐收藏领域,有这样一个排名:永乐官窑、赵子玉、淡园主人、静轩主人、红澄浆、白澄浆。由于永乐官窑以及赵子玉蟋蟀罐在目前的市场上已很难看到,因此明代的蟋蟀罐就成了珍品。
现代仿“大清咸丰”款陶蟋蟀罐清远市博物馆藏
这件现代仿“大清咸丰”款陶蟋蟀罐,口径10cm,底径11cm,高9cm,现藏于清远市博物馆。红陶质地,罐身瓜棱形,瓜棱较深,将罐身分为八组图案。这八组图案分别阴刻四组铺首图案和四首诗间隔其中,铺首衔环里刻有“大清咸丰”四字。此罐保存较好,纹饰较为丰富。
七、镇纸
镇纸是中国古代汉族传统工艺品。指写字作画时用以压纸的东西。作为文房用品,村里的读书人自然少它不可。
清“文使状元及第武用挂印封侯指日高升连中三元”白铜镇尺 清远市博物馆藏
这件清“文使状元及第武用挂印封侯指日高升连中三元”白铜镇尺,长13.5cm,宽7.5cm,厚0.2cm,现藏于清远市博物馆。镇尺铜质地,长方格形,正面阳刻“文使状元及第武用挂印封侯指日高升连中三元”二十字,寓意状元及第、加官进爵。此器保存较好,风格独特。
清鎏金镂空花草纹铜镇纸 清远市博物馆藏
又如上图这件清鎏金镂空花草纹铜镇纸,长26.7cm,宽2.9cm,清远市博物馆现藏有一对。此镇纸铜质,全身鎏金,长方形,器身镂空刻花草纹,其艺术价值较高。
八、铜锤
明清以来,有许多老式铜锤,整体造型比较小巧。它们常作为开门的老东西,或是过去补锅匠或钉碗匠所用的小錾锤。现存世较多。乡下有些工匠师傅至今仍在使用此器。
现代带把铜锤 清远市博物馆藏
这件现代带把铜锤,长15.8cm,现藏于清远市博物馆。此件铜锤竹节纹手柄,手柄表面磨损较重,锤头上阴刻花草纹。此器保存较为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