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6-04-22 点击数:
暮春时分,谷雨时节,梁间呢喃喧莺燕,公但读书品春茗。斜风细雨中,明前茶、雨前茶纷纷面市,正是茶事春梦了无痕的恰当时节。北宋年间的茶文化是一种见证了北宋朝代兴盛衰弱的饮茶艺术,演绎了我国古代精致文化和人们的品质生活。本文将从宋代的茶文化谈起,聊聊在茶文化中的重要器物承载体——建盏。
一、建盏与茶
茶兴于唐,盛于宋,从历代气候的角度来看,因北宋常年平均气温一般要比唐代低 2-3 度,故茶叶生产的北限南移,茶叶重心亦随之向南移动。贡茶从顾渚(今浙江湖州长兴县)改为建安(今福建建瓯)。至此,宋代建茶被称为“北苑御茶”并名冠天下,其茶叶采制精益求精,生产技术和制茶工艺达到高峰,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团茶饼茶制作的主要技术中心。北苑御茶深受六朝 42 位皇帝的青睐,历时 458 年,成为中国御贡史上最长的茶。
北宋宫廷禁苑、地方官吏及文人学士的尚茶、崇茶,以品茶为雅的做法,使得饮茶之风日渐高涨,品茶方式亦由唐代的“煎饮法”发展到宋代的“点饮法”。宋人的点茶过程分为四步:
第一步为熁(xié)盏,即预热杯盏。北宋蔡襄(1012- 1067)曾说:“凡欲点茶,先须熁盏令热,冷则茶不浮。”
第二步为调膏,即往盏中挑入一定量的茶末,注入少量沸水,调和成浓稠膏状。
第三步为点茶,也是斗茶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即往盏中注入沸水。注水时,要求水自壶嘴中涌出呈柱状,注时连续,一收即止。
第四步为击拂,用一种类似小扫帚状的茶筅 (xiǎn) 搅动茶汤,使之泛起汤花。
在点茶方式的基础上,斗茶习俗在闽北民间兴起。“斗茶”也称“茗战”,是宋人对于茶的品质优劣做出判断的一种重要仪式,最先应用于贡茶的品味和选送以及市场价格的竞争。作为一种赛事活动,一般邀三五人参加,各自献出自己珍藏的品茗,通过烹水沏茶,以观其色、闻其香、品其味等方式来评定茶品优劣。所用茶品为备选贡茶,以饼茶为主,“斗茶”斗的是茶叶的色相与芳香度、茶汤香醇度,茶具的优劣、煮水火候的缓急等等。受贡茶的影响,历代以来,上至宫廷、下至市井,“斗茶”活动风靡全国。
茶筅
衡量斗茶的胜负主要是看茶面汤花的色泽、均匀度以及茶盏与茶汤相接处的水痕。汤花均匀、色泽鲜白为上品。汤花长时间紧贴盏壁而不退散,是为上好,称为“咬盏”,而汤花散逸较快,则称“云脚涣乱”。
这种斗茶方法,对茶盏提出了要求,一要茶盏的造型有利于察看斗试的胜负;二要茶盏不易散热,耐热;三要能够衬托出茶色的鲜白。而建安所产的黑釉茶盏在盛茶时衬映出“雪白汤花”的视觉审美,并形成黑白分明的色彩对比功能,使得以“建盏”为代表的黑釉瓷系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点茶
二、建盏之于斗茶
其一、色调黑,隐而后显
建盏色调黑沉,拙朴无争,是为“隐”。然而在点茶时,黑色的釉面衬托出茶汤之洁白,形成鲜明对比,这是“显”;在光照之下,建盏釉面上金属结晶形成的斑纹,显出变幻的辉彩,此为“显”。
其二、器形简,练而后精
观看汤色和察比水痕是评定斗茶结果的重要两项标准,对斗茶者来说至关重要,这两种方式决定了建盏必须是功能之器,也决定了建盏的“V " 字形设计。状如漏斗,底部小巧,口沿宽大,建盏的四个基本造型束口、敛口、撇口和敞口都是“V "形,只是造型在局部有所变化。
观色,指斗茶时,茶末倒入盏内,在注水过程中用茶筅旋转打击、拂动茶汤,使之泛起汤花形成的白色的泡沫,经击拂后,汤花如“乳雾汹涌”,高出盏面并紧贴盏沿内壁,不易消退,该茶称为茶中尚品。“V ”形建盏结构稳重,搅动时不会倾倒、移动,亦为观色提供了利器。
察痕,指“视其面色鲜白,着盏无水痕为绝佳;建安斗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盏的内沿不能出现“水痕”,水痕出现的早晚起着决定性作用。 在盏口下沿约 2 厘米处便于观察水痕的注水线设计,是北荣斗茶人酷爱黑盏的另一重要原因。斗茶时既可据其掌握茶汤的份量,又可避免茶汤过满。
建盏剖面 清远市博物馆馆藏
其三,胎壁厚,随性适用
宋人蔡襄在其《茶录》中写道:“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建盏是一种铁质胎,胎体厚,耐高温,保温性能好,适合于斗茶时的需要。
厚坯古盏,成型时大刀阔斧,随性自然,且不易在高温下变形。
其四,铁质胎,稚拙韵朴
建盏因胎土含石英砂,可减轻胎体变形之故,使其烧成后胎质粗糙多孔。一来,这种粗糙的胎体和它光滑的釉面形成一种材质对比,显得粗中有细,细中有粗;二来,铁质胎多呈黑、棕等颜色,与釉属同类色,在视觉上令人感到和谐统一。
其五,釉色变,其美浑然天成,可遇不可求
建盏的釉色纹样是其主要的特征,它的釉色漆黑发亮,花纹精美夺目,有着极强的艺术魅力,它有三种较有代表性的釉色:曜变盏、油滴盏、兔毫盏。
1. 曜变盏
曜变一词见于日本古籍《君台观左右账记》(1511),其明确记载了建窑曜变盏,并称之为世之至宝。曜变”又称窑变,是宋瓷茶盏中独具特色的一个品种,一般指器皿釉色在烧制过程中,会因为釉料中不同的成份而呈现不同颜色釉质的现象。
现传世的曜变建盏海内外仅见三件,全部在日本。一为东京静嘉堂文库曜变盏,即号称“天下第一名盏”的禾叶天目,二为京都龙光院的曜变盏,三为大阪藤田美术馆的曜变盏。这些无价之宝被日本政府定为国宝加以珍藏。国内,至今尚未见到完整的曜变盏。
曜变盏
2.油滴盏
油滴盏,是在以黑釉为底的釉面上,施以油滴斑点状的结晶纹样。其油滴色泽呈金黄或银白,纹样以较小的不规则圆点为主,俗称“金油滴”、“银油滴”等,又因其如繁星点缀于黑色的夜幕之中,因此亦有人称之为“星建盏”。油滴盏亦属建盏中的珍品之一。
油滴盏
3.兔毫盏
兔毫盏,是指在黑色及褐色的釉层中,细密均匀、状如兔毫的纹理装饰,其色彩金黄者,称之为“金兔毫”;银灰者,称为“银兔毫”;其它还有“黄兔毫”及“蓝兔毫”等。这些颜色各异的兔毫条纹,在黑釉或褐色釉的衬托下,经光的照耀,可变幻出各种光彩夺目的绚丽色彩。其基本形成原理都是瓷器釉层里的气泡将铁质带至釉面,在1300°C的高温下,含铁质的部分自由流淌而形成条状纹饰,冷却后遂析出赤铁矿小晶体,最终形成不同颜色、细密而炫目的兔毫斑纹。
兔毫盏是建窑黑釉盏中最为多见的优质茶盏,某种程度上,是建窑黑釉盏的象征物。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录》中赞道:“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燠发茶采色也。”
这些特点,都让建盏成为宋代点茶、斗茶的最佳选择。
兔毫盏 清远市博物馆馆藏
三、建盏的代言人
1. 皇帝界最好的艺术家——宋徽宗
宋徽宗赵佶,书画双绝,精通茶事,不仅绘有茶画《文会图》,更著有集点茶道之大成的《大观茶论》,其中提及“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盏惟热则茶发立耐久。”,将饮茶文化和建盏推向宋潮之巅。更是在《宫词》中盛赞“兔毫连盏烹云液,能解红颜入醉乡。”香云袅袅,器韵天成,幽幽茶香醉美人。
文会图局部
2.茶学家——蔡襄
蔡襄,兴化军仙游县(今属福建莆田)人,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先后任馆阁校勘、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端明殿学士等职,出任福建路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和杭州府事。他任福建转运使时,主持制作建州北苑贡茶精品“小龙团”,将北苑茶业发展到新的高度;所著《茶录》分上下两篇,上篇论茶道,包括辨茶、煎茶、品茶等10个问题;下篇论茶器,包括制茶工具、饮茶器具等9件器物,生动详尽。
《茶录》中记载:“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音xié))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肯定了建盏在点茶时首选之器的地位。
3.采茶官——梅尧臣
梅尧臣在文学上成就颇高,与欧阳修、苏舜钦齐名。除文名外,梅尧臣之嗜茶亦为人所称道。他曾深入茶区亲自考察茶叶的生长气候、采摘、制作、出售的全过程,并作《南有佳茗赋》,作罢掷笔,捋须含笑说:“我乃采茶官也!”。这位“采茶官”笔下的饮茶诗,自然是宋代茶事的一个典型注脚。在和欧阳修的《次韵和永叔尝新茶杂言》一诗中写道“兔毛紫盏自相称,清泉不必求虾蟆。”表明饮茶备器当兔毫,好水不须高沸点(虾蟆,拟水沸之音)的点茶技巧。
建盏在两宋时期的中国,应茶风而起,其造型和釉色丰富了饮茶的内容,增加了斗茶的娱乐性和视觉上的愉悦,从而达到人与器的统一,从而达到人与器与釉色的和谐。 随着饮茶在当代生活中悄然盛行,点茶法亦历经了消亡与重拾的过程。
重拾一段历史很难,但重拾某些精神、信仰和文化却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