恍惚间,时间已进入蝉声阵阵、芦苇盛长的五月份。五月份,对于高三的莘莘学子而言,意味着高考进入了最后冲刺的一个月。时光飞逝,笔者距离青葱的高中时光已七年有余。想起曾经的岁月,不胜感慨。今日,笔者特地为大家翻翻馆里的老账本,给大家说说古人成才求学的那些事,让正在备考的学生暂时放松紧张的心情,让已经毕业的学生一起回味曾经的青春时光。
(一)十月怀胎——麒麟送子来
一个人书读的好与不好,自然少不了自身的天赋和后天不断的努力积累。对于父母而言,自然希望孩子从娘胎里出来的时候就聪明伶俐,要是文曲星转世那就更好。在小说《白蛇传》里面就写到,白素贞去送子观音面前求子,观音则让文曲星转世来做她儿,她孩子长大后果然成了南宋的当朝状元。古人通常都会把自己的这种美好愿望寄予在一些灵物身上,麒麟便是其中之一。
麒麟,是上古中国人最企望出现的吉祥动物,它们的出现表示一代的幸福。因为麒麟曾降临过孔子这样的圣贤之人,因而人们相信麒麟既可以送子,又可以佑子。于是,以“麒麟送子”为主题的民俗文化现象不仅见于图画、祝祷之语,而且也见于岁时活动,表现形式十分广泛,意在祈求、祝愿早生贵子,子孙贤德。就《麒麟送子》的图案而言,既有繁,又有简。繁者或以童子为中心,戴长命锁,持莲抱笙;或为童子骑麒麟,角挂一书:或为童子背后有一仕女护送,仕女张伞持扇。简者为童子骑麒麟,手持莲花。在民间版画作品中,还多配吉祥联语“天上麒麟儿,地下状元郎”。此外,唐代武则天时,以麒麟作纹饰绣于袍服,名曰“麒麟袍”,专门赏赐给三品以上的武将穿用。清代时,将麒麟绣于武官一品的“补子”上,成为等级制度的标志。
现代仿“大清雍正年制”款青花麒麟送书纹盘 清远市博物馆
这件现代仿“大清雍正年制”款青花麒麟送书纹盘,口径16.5cm,底径9cm,高3.5cm,现藏于清远市博物馆。这件青花盘内由青花双弦纹分隔为内外两组纹饰。盘心内的纹饰为一麒麟口吐书籍,盘心外的纹饰为八吉祥纹(又称佛教八宝,象征佛教威力的八种物象)。盘底用青料书写“大清雍正年制”款。整个器型保存较好。
(二)书院求学——笔墨纸砚少不了
读书时,与我们朝夕为伴、必不可少的当属那些文具用品。中国汉族传统文化中的文书工具,自然是这四宝,即笔、墨、纸、砚,这些最早起源于南北朝时期。
(1)笔筒
笔筒是文房用具之一,是一种最为常见的置笔用具,一般呈圆筒状,材质多样,可见竹、木、瓷、漆、玉、象牙、紫砂等,是文人书案上的常设之物。笔筒造型相对简单,多为直口,直壁,口底相若。明清以来,笔筒上面的绘画技法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笔筒产生的年代已不可考,三国吴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螟蛉有子》:“取桑虫负之于木空中,或书简笔筒中,七日而化”。其所说笔筒是否为今日笔筒,不得而知。从传世品来看多为明代中晚期之物,墓葬出土之物,亦不见有宋元笔筒。在古代,笔筒以其艺术个性和较高的文化品位,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明代文人朱彝尊曾作《笔筒铭》,云:“笔之在案,或侧或颇,犹人之无仪,筒以束之,如客得家,闲彼放心,归于无邪。”
清“宣统二年”款青花博古纹笔筒 清远市博物馆藏
这件清代的“宣统二年”款青花博古纹笔筒,口径7.5cm,底径9cm,高15.5cm,现藏于清远市博物馆。这件笔筒瓷质,直口,直壁,口底相若。外表绘博古图案,古人将绘有瓷、铜、玉、石等古代器物的图画,叫做“博古图”,有时以花卉、果品等装饰点缀。器表还用青料书写“宣统二年孟冬月立”等字样。笔筒底部有几个小孔。
清木雕“东壁图书附,西园翰墨林”花鸟纹方形笔筒 清远市博物馆藏
这件清代的木雕“东壁图书附,西园翰墨林”花鸟纹方形笔筒,口径7.5cm,底径8cm,高12cm,现藏于清远市博物馆。这件笔筒木质,四面刻有图案和文字。有两面分别刻有“东壁图书附”和“西园翰墨林”五字,另外两面则刻有花鸟图案。整个纹饰设计及刻化都十分精细。
(2)砚台
砚亦称为研,汉族传统手工艺品之一,砚与笔、墨、纸合称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是中国书法的必备用具。汉代刘熙写的《释名》中解释:“砚者研也,可研墨使和濡也”。它是由原始社会的研磨器演变而来。初期的砚,形态原始,是用一块小研石在一面磨平的石器上压墨丸研磨成墨汁。砚台历经秦汉、魏晋(魏晋至隋出现了圆形瓷砚),至唐代(唐代盛行箕形砚)起,各地相继发现适合制砚的石料,开始以石为主的砚台制作。其中采用广东端州的端石、安徽歙州的歙石及甘肃临洮的洮河石制作的砚台,被分别称作端砚、歙砚、洮河砚。史书将端、歙、临洮砚称作三大名砚。清末,又将山西的澄泥砚与端、歙、临洮,并列为中国四大名砚。
清王泉刻“李白题诗图”端砚 清远市博物馆藏
上图为一件清代的王泉刻“李白题诗图”端砚,纵36.7cm,横31.5cm,厚4cm,现藏于清远市博物馆。此端砚成荷叶形,石质纯净、细润,色黑带天青,砚额藏有三个相通浅坑,砚底镌刻诗词铭文:“斗酒诗百篇,好在研中眠,端州一片石,铭醉酒中仙。王泉铭”。
(3)墨汁瓶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之一的墨,自然有与之配套的东西。近代以来,各种材质装墨水的瓶子层出不穷。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件民国时期的墨汁瓶。
中华民国“粤东翰华公司花露留香墨汁”款黑釉直身墨汁瓷瓶 清远市博物馆藏
上图为一件中华民国“粤东翰华公司花露留香墨汁”款黑釉墨汁瓷瓶,高10cm,底径6cm,口径4.2cm,现藏于清远市博物馆。瓶子瓷质,直身,平底,器表施满黑釉,肩部刻有“粤东翰华公司花露留香墨汁”12字。瓶口呈喇叭形,内口径较小。双耳缺失。
(4)笔洗
笔洗是一种汉族工艺品,属于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之外的一种文房用具,是用来盛水洗笔的器皿,以形制乖巧、种类繁多、雅致精美而广受青睐,传世的笔洗中,有很多是艺术珍品。笔洗有很多种质地,包括瓷、玉、玛瑙、珐琅、象牙和犀角等,基本都属于名贵材质。各种笔洗中,最常见的是瓷笔洗。各种笔洗不但造型丰富多彩,情趣盎然,而且工艺精湛,形象逼真,作为文案小品,不但实用,更可以怡情养性,陶冶情操。
现代钧釉花口瓷笔洗 清远市博物馆藏
上图为一件现代钧釉花口瓷笔洗,口径6cm,底径6cm,高3.5cm,现藏于清远市博物馆。此器为仿古钧釉,花形口,釉色为天青釉,器表有紫色斑块。
(三)寒窗苦读——精神支柱不可缺
十年寒窗,默默苦读,过程中的艰辛不言而喻。《范进中举》这篇小说就从侧面反映出了主人公为考取功名所作出的巨大牺牲。在这过程中,读书人除了能得到父母亲友的鼓励外,有时候也会将自己的情感寄予在一些美好的事物上,来激励自己,克服困难。这些美好事物,自然少不了文人喜爱的岁寒三友。
岁寒三友是汉族传统寓意图案,松、竹经冬不凋,梅则迎寒开花,故称岁寒三友。松竹梅傲骨迎风,挺霜而立,精神可嘉!象征常青不老的松、象征君子之道的竹、象征冰清玉洁的梅三种植物组成,寒冬腊月仍能常青。宋·林景熙《王云梅舍记》:“即其居累土为山,种梅百本,与乔松修篁为岁寒友。”古代文人常常在自己的书斋前种下竹子、松树或者梅花,用它们的美好品格来激励自己,鼓励自己战胜挫折,吃得苦中苦。
清青花岁寒三友纹罐 清远市博物馆藏
上图为一件清代的青花岁寒三友纹罐,口径10.3cm,底径18.3cm,高20.2cm,现藏于清远市博物馆。罐子直口,鼓腹,平底。腹身主纹饰是用青料绘制松竹梅图案,小鸟点缀其中。肩部则绘有四处开光花鸟图案和卷云纹。整个罐身纹饰较为丰富。
(四)金榜题名——春风得意马蹄疾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读书人苦读十载,亦或更久,无非是希望学而优则仕,成功登上天子堂。我相信这是每一个人读书人都期待的时刻,希望皇城墙上公布的中榜名单中有自己的名字列在其中。下面为大家说说高中后的那些事。
依稀记得自己当年的录取通知书表面的图案便是喜鹊站在梅花枝梢,十分美好喜庆。喜上眉梢是汉族传统吉祥纹样之一。古人以喜鹊作为喜的象征。《开元天宝遗事》:“时人之家,闻鹊声皆以为喜兆,故谓喜鹊报喜。”可见早在唐宋时代即有此风俗。当时的铜镜、织锦、书画等,已有很多喜鹊的题材。同时,我国人民以所喜爱的梅花谐音“眉”字,画喜鹊站在梅花枝梢,即组成了“喜上眉(梅)梢”的吉祥图案。汉族民间多以喜鹊喻喜庆之事,“梅”与“眉”同音,故又作“喜上眉梢”,描述人逢喜事,神情洋溢的样子。
清青花釉里红喜上眉梢纹碟 清远市博物馆藏
上图为一件清代的青花釉里红喜上眉梢纹碟,高3.8cm,口径21.3cm,现藏于清远市博物馆。此碟瓷质,圈足,外施白釉,碟内则为青花釉里红彩料描绘的喜上眉梢图,寓意人逢喜事,神情洋溢。
从明朝开始,将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时间最初是三月初一。明宪宗成化八年起,改为三月十五。应试者为贡士。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殿试毕,次日读卷,又次日放榜。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通称进士。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清朱汝珍“榜眼及第”承恩木匾 现藏于清远市博物馆
上图为清朱汝珍“榜眼及第”承恩木匾,牌匾长0.96米,宽0.53米,刻有:“光绪甲辰恩科殿试,一甲第三名,钦点榜眼及第,臣朱汝珍恭承”的楷书体。此匾是朱汝珍当年回乡祭祖时赠予清城区源潭镇新田蕉坑村的,并一直悬挂在蕉坑村朱氏祠堂内。该承恩匾曾一度被盗,流落外地,直到2012年3月7日才失而复得,弥足珍贵。朱汝珍(1870—1943年),字玉堂,号聘三,又号隘园,清远人,清末民初书法家、文章家。光绪三十年(1904年)末科榜眼,授翰林院编修,是个颇具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 曾以县试冠军入读清远县学,22岁时又凭优异成绩考入广雅书院,取列广州府闱第一。27岁考取拔贡,以朝考一等钦点七品小京官,签分刑部江苏司行走,开始了仕途生涯。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的榜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