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6-01-15 点击数:
随着秦始皇统一岭南开始,汉武帝平定南越,大量汉民迁入岭南,加剧了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在中原文化影响,忠孝礼制和“视死如生”的丧葬观念传入岭南。墓葬出土的陶制建筑明器,可使我们对当时的房屋居室窥探一二。
古代中国南方盛行干栏式建筑,这种房屋分两层 ,一般用木、竹料作桩柱、楼板和上层的墙壁,下层无遮拦 ,墙壁也有用砖、石、泥等从地面砌起来的。屋顶为人字形 ,覆盖以树皮、茅草或陶瓦。上层住人,下层用作圈养家畜或置放农具。此种建筑可防蛇、虫、洪水、湿气等的侵害,主要分布在气候潮湿地区。东汉以后,明器中干栏式陶屋已少见,流行曲尺式、三合院式、和楼阁式陶屋等。
1.东汉曲尺式陶屋
东汉曲尺式陶屋 清远市博物馆藏
曲尺式陶屋,干栏式建筑的形式之一,只保留了“干栏式”的上层部分,人们为改善居住的卫生条件,在呈现出“一字型”悬山顶陶屋的基础上在后侧加上了一个长方形的廊屋当作厕所,后院设饲养动物的圈舍,整幢房子成曲尺形连接,使其平面看起来就像一把弯曲的尺子,是当时普通百姓日常居住的一种比较简单的建筑。
曲尺式陶屋是房屋的功能得以分化的体现,使人民的居住空间得以扩展。常见的曲尺式陶屋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两屋无圈,在主屋的一侧向后延伸出一处廊屋,无圈养牲畜的后院;一是两屋一圈,两栋长方形的房屋成曲尺形连接,再用矮墙围合,构成一个圈养牲畜的后院。而该类型陶屋又分两种,一种是构成曲尺两屋的屋脊等高;另一种是构成曲尺两屋的屋脊高低不等,主屋位于前部,屋脊较高,后面的廊屋稍低一些,紧接主屋的后檐。
2. 东汉三合式陶屋
东汉青釉三合式陶屋 清远市博物馆藏
三合式房屋是汉代从北方传入岭南的一种房屋建筑类型,由一堂两室三间房屋组成“凹”字形平面的三合式建筑,前为打横的长方形主屋,后接两间对称廊屋,左为畜舍,右为厕所,廊屋后墙间用矮墙围成后院。结构匀称、布局合理。三合式陶屋多在东汉中期以后的大型砖墓中发现,墓主人有一定社会地位。
此件陶屋为悬山式瓦顶,平面呈“凹”字形,三合式结构,由前屋和左右两屋组成。凹入处围成猪圈。前屋后面设一门,直通猪圈。一人物俑做喂猪状。猪圈内,一猪跪卧猪槽前做进食状。左右两屋比前屋低,均阁楼开方窗。左墙根设一斜坡,两只猪在上面爬行,斜坡上设有一个长方形的“窦洞”供牲畜进出。
3. 东汉楼阁式陶屋
东汉阁楼式陶屋 清远市博物馆藏
东汉的楼阁式建筑种类多样,眼前的这件陶屋整体建筑组合高低参错主次十分明显,分为上下两层,大门位于中轴线上。
这件陶屋二楼的门板半开,门板上绘有铺首衔环图案。早在《吕氏春秋·先识览》就有记载:“周鼎铸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铺首纹在器物上的使用。至汉代,中原地区已流行在门上使用铺首纹饰,并影响至南越地区。门的两侧,镂空雕有菱形格纹。在房子一楼开有长方形的大门,大门左边有一镂空刻花的人物图形作拦截、防守状,右侧雕塑已毁。陶屋的后门开有一个小口叫做“窦洞”,专供牲畜出入使用。猪圈上方墙壁亦开有已长方形的窗户,以供通风透气。
东汉楼阁式陶屋后视图
东汉陶屋的户型优势:
其一,功能分离。厕所是人类居室建筑的一部分,是居住条件和生活文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单体式房屋的厕所设在主屋的一侧。曲尺式陶屋的厕所设在主屋之后的侧廊屋,厕内有长方形便坑,开有窗户可通风换气,厕门外一般有供人上下的楼梯,厕所架筑在圈舍之上,粪便由此落入圈内可堆肥。
其二,砖瓦的应用。防水防潮防火烧,经久耐用,使人们免遭“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之苦,在这温暖的南国之乡,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其三:通风透气。岭南地区炎热潮湿多瘴气,人居楼上,多窗设计是对岭南地区地理环境的适应性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