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的钱币种类繁多,版本复杂。遇到一些藩镇割据、政局动荡的朝代,市面上除了有当朝统治者发行的官方流通的钱币外,还有一些地方割据政权也会私铸钱币。此举一为盘活当地经济,稳定人心;二为自征赋税,对抗中央,割据一方。这些非官方造钱币,有的随着地方割据势力的消亡而随之停止流通,有的则夹杂在官方钱币中继续流通。目前,流传至今的部分私铸钱币由于其量少且价值珍贵,还成了难得的珍贵文物。在清远市博物馆,也藏有部分这样的钱币,其中,有些还是难得的珍品。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聊聊清远市博物馆馆藏的这些非官方造钱币,本次主题将分两次给大家介绍。
一、唐“得壹元宝”铜钱
唐开元盛世后,唐玄宗改年号为天宝。天宝年间的大唐王朝,危机四伏。这时期,藩镇崛起,中央兵力不足,朝廷内部矛盾激化,统治阶级和人民之间的矛盾也在逐渐激化。在层层矛盾的冲击下,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二月,爆发了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领兵向唐朝统治者争夺统治权的战争,史称“安史之乱”。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在范阳称“大燕皇帝”,上元元年(760年)六月(也有学者认为铸于乾元二年),开始铸“得壹”钱。得壹元宝便产生于这动荡的时期。
得壹元宝的铸造期只有数月,堪称昙花一现。据《新唐书》记载:“史思明据东都,亦铸‘得壹元宝’钱……既而又恶‘得壹’非长祚之兆,改其文曰‘顺天元宝’”。由此推断,得壹元宝铸造后又很快被废止。《唐书·食货志》中记载:“‘得壹元宝’钱,径寸四分,以一当‘开元通宝’之百”。从这可以看出,得壹元宝的尺寸大小,以及它与开元钱并用,以一当开元钱一百。1992年,在洛阳考古发掘的一座唐代安史之乱时期的墓葬中,出土有当时流通的4种钱——开元通宝、乾元重宝、得壹元宝、顺天元宝,其中得壹元宝只有3枚,数量最少。由此可见它后来传世也极少,便有了“顺天易得,得壹难求”之说。
清远市博物馆现藏有一枚得壹元宝,如下图。
唐“得壹元宝”铜钱(正面) 清远市博物馆藏
此枚得壹元宝,直径3.6cm,厚0.3cm,重15.5克左右,现藏于清远市博物馆。此枚钱币保存较为完整,正面楷书对读“得壹元宝”,阔缘,钱身有少许锈蚀。背面在方孔的上方和左边皆有月纹(如下图),寓意“进步”和“成功”。据说史思明此举想讨吉利,于是便在钱币上铸月纹。其中,穿孔上、下、左、右皆铸有月纹之币,尤为鲜见。
唐“得壹元宝”铜钱(背面) 清远市博物馆藏
二、明“大顺通宝”铜钱
大顺通宝,为明末农民起义军首领张献忠所铸的钱币。张献忠,陕西延安人,崇祯三年(1630年)在米脂参加农民起义,号称“八大王”。1643年后,张献忠占据武昌、长沙,控制湖南全省、湖北南部等地区。1644年11月,张献忠攻破成都,在成都称帝,建国号“大西”,改元“大顺”,以成都为西京,开钱局,铸钱币。
清代嘉庆年间文献《蜀碧》有云:“贼(指张献忠)设铸局,取藩府所蓄古鼎、玩器及城内外寺院铜像,熔液为钱。其文曰[大顺通宝]。但张献忠在成都立足不久,就与南进的清军展开恶战。1646年,张献忠在四川西充凤凰山与清军战斗时被箭射死。所以,大顺通宝的铸造时间应为明末清初,1644年-1646年。由于大顺通宝的铸造及流通时间较短,且处于明末清初的混乱局势中,流通不畅,加之后来被满清政府视为“伪钱”,禁止其流通,将其熔销,所以大顺钱存世不多。大顺钱制作非常精美,铜色金黄。
清远市博物馆现藏有大顺通宝一枚,如下图。
明“大顺通宝”铜钱(正面) 清远市博物馆藏
此枚大顺钱,直径2.7cm,厚0.1cm,重4克左右,现藏于清远市博物馆。整体保存较好,正面楷书对读“大顺通宝”,钱身上部有一小孔,铜色金黄,阔缘。背部有一“工”字(如下图)。大顺钱有光背、背工、背户三个品种。按照当时的惯例,户部铸钱民用,工部铸钱军用,可以叫“军饷”钱。
明“大顺通宝”铜钱(背面) 清远市博物馆藏
三、明“西王赏功”铜钱
西王赏功钱,为1644年明末农民起义军首领张献忠占据四川时,张献忠自称“大西王”,在成都建大西国,尔后铸造。西王赏功钱为非流通货币,用以奖励有军功者。西王赏功钱有金银铜三种材质,皆世所罕见,泉界大珍,为中国古钱“五十名珍”之一。
在清朝统治期间,凡涉及西王的任何物品,定会被灭门九族,西王赏功钱更属于被重点毁灭之物,此钱在西王称王的几年已是珍品,极少将领珍藏拥有,所以流传至今的存世品更为稀少。在后世,类似的钱币还有满清太平天国起义时期翼王石达开所铸的“翼王赏功”钱。清远市博物馆现藏有一枚西王赏功钱,如下图。
明“西王赏功”铜钱 清远市博物馆藏
这枚西王赏功钱,直径5.3cm,厚0.3cm,重4.15克,现藏于清远市博物馆。整体保存较好,钱面文字对读“西王赏功”,以楷书书写。字体浑朴,笔画挺拔,阔缘,品相佳美。钱光背而无文。该币呈古铜色。上海博物馆亦藏有此种钱币。
四、清“隆武通宝”铜钱
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朝京师顺天府被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攻陷。随后,明朝宗室先后在南方成立朝廷,沿用“大明”国号。其中,弘光元年(1645),南明福建总兵郑芝龙、礼部尚书黄道周等人拥立朱聿键(南明第二位君主)在福州即位,称唐王,改元隆武,并于同年开铸“隆武通宝”。1646年,清军入福建,隆武帝在汀州被掳,绝食而亡,享年44岁,唐王政权灭亡。
隆武通宝有小平、折二、铁钱等类型,小平钱的背面分有文与无文两种。目前光背的小平钱存世较多,背面有文则是户、工、南、留等字。清远市博物馆现藏有一枚“隆武通宝”折二铜钱,如下图。
清“隆武通宝”铜钱 清远市博物馆藏
这枚“隆武通宝”折二铜钱,直径2.9cm,厚0.1cm,重7克,现藏于清远市博物馆。钱身有少许磕损,整体保存较好。正面对读楷书“隆武通宝”四字,阔缘,光背无文。
五、三国“大泉当千”铜钱
大泉当千,为三国吴孙权赤乌元年至九年(238—246年)所铸大钱。从严格意义上讲,此枚钱币并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内,由于三国时期并没有大一统的时代背景,而是三足鼎立,各自为政。但魏蜀吴三国作为东汉灭亡后,形成的独霸一方的地方割据势力,所以本文暂且将其钱币纳入讨论范围。
大泉当千钱,三国吴国所铸大钱。其钱文旋读篆书“大泉当千”四字。一当五铢钱一千,是继王莽后最大的虚值钱。公元236年,即孙吴嘉禾五年,孙权采纳谢宏的建议开铸大钱,又于赤乌元年(238年)铸此当千大钱。后因遭社会抵制,孙权即令停铸并使官府作价收回;然而覆水难收,因有利可图,致使此钱仍有部分流入社会用行,这是此种钱币杂入其它三国铸币的主要因素。
《通志·食货·注》载:“赤乌元年(238年)春,铸一当千大钱,径一寸四分,重十六铢。故吕蒙定荆州,孙权赐钱一亿,钱既太贵,但有空名,人间患之,后权令曰:‘往日铸大钱,云以广货,故听之,今闻人意不以为便,其省之’。”这些记载说明三国吴政权对货币的重视,并利用货币的职能,发展商业,促进经济发展,以稳定人心,巩固政权。
因为大泉当千属于初铸样钱,现存世不多。清远市博物馆现藏有一枚,如下图。
三国“大泉当千”铜钱 清远市博物馆藏
此枚铜钱直径3.4cm,厚0.2cm,重8克,现藏于清远市博物馆。钱身有部分锈蚀,钱文旋读篆书“大泉当千”四字,四字凸起,字体较工整,钱体较厚实。此币较为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