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淌在“火与土”中的“猴年马月”-文物普查-欢迎来到清远博物馆
清远市博物馆
文物普查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保 » 文物普查

流淌在“火与土”中的“猴年马月”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6-06-05 点击数:

       许给自己的诺,发给别人的誓再也无法躺在“猴年马月”的角落里心安理得的无限期搁浅了,因为,在农历“天干地支”纪时法中,“猴年马月”就在2016年农历五月(芒种——小暑),即公历的6月5日至7月3日。


       一、“猴年马月”


       中国的传统历法属于阴阳历,因汉武帝恢复了夏朝历法的建正而得名夏历,俗称农历或旧历。《尔雅·释天》云:“岁阳者,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干是也。岁阴者,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支是也。”


       十二生肖,是一种古老的民族文化符号,又称十二属、十二辰属,是古代的一种纪年法。所谓生肖,“生”进也,象草木生出土上“肖”指骨肉相似也。生肖也叫属相,由十二种动物组成,分别对应十二地支,依次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南朝的沈炯一首《十二属》诗形象地描述了十二生肖的习性特质。


《十二属》
鼠迹生尘案,牛羊暮下来。 
虎啸坐空谷,兔月向窗开。 
龙隰远青翠,蛇柳近徘徊。 
马兰方远摘,羊负始春栽。
猴栗羞芳果,鸡跖引清杯。 
狗其怀屋外,猪蠡窅悠哉。


       《十二属》诗将生肖嵌于诗的形式出现以后,文人墨客竞相效仿,渐成风尚。工于文字游戏的乾隆帝亦留下以“析字”技法创作之词。其词为:
好良宵,正与女娘偕,佳人抽身去得快。扭着她,却把那手推开。演出那百般态,珠泪儿点滴落窗台。柳腰斜依栏杆外,又将那木槿花儿抓下来。振精神,步香阶,即时不见那秀才。已还书斋。许订佳期,毁前言,又把相思害。朱帘半卷莫聊奈,金钗懒向头上戴。神前伐示,永合偕。酒醉心狂,莫点水来解。荷戈人小脚儿,欣然肯招,刻骨铭心,何尝又把刀儿带。


       “好”字去“佳人”即为“子”;““扭”字“却把那手(扌)推开”,即剩“丑”;“演”字除“珠泪儿”(氵),是为“寅”;“柳”去“木槿花儿”(木),变为“卯”;“振”而不见“秀才”(扌),应为“辰”;“已还书斋”,闭门苦读,中“已”字关门,成为“巳”;“许”“毁前言”(讠),当为“午”;“朱”不戴“金钗”(丿),而剩“未”;“神”伐“示”(礻)后,便是“申”;“酒”无“水”(氵),留下“酉”;“荷戈人”(人、戈),人持戈而为“戍”;而“人”字的“小脚儿”欣然肯招,即成“戌”;“刻”且无需刀(刂),视为“亥”。


       该词构思巧妙,不仅形象地刻划了恋人欲迎还拒、相思入骨的热恋情景,更是将十二地支诸字巧妙地融进了诗中,且以离合、会意两种技法暗示出十二地支,充分展示了汉字文化的艺术魅力,堪称奇文绝技。


       十二属相分别代表年和月,年之对应,始于“子鼠”,月之表示,于“寅虎”,即农历中,正月寅虎,二月卯兔,以此类推五月午马。猴年12年一轮回,马月12月一轮回,凡猴年必有一个月为马月。“猴年马月”的周期为12年。在现代语境中,人们通常以其形容时间很长。


       二、炎炎焰火,午马盛世


       时光浅浅流淌在岁月长河中,淡淡抹去炎炎火焰的炙热,“火与土”的陶塑艺术,在涅槃过后,于历史长河中静立窅渺,观时代更迭,看沧海桑田,品世间万态。《荀子·礼论》中记载“丧礼者,如生者饰死者也。大象齐生以送其死也。故如死如生,如亡如存,终始一也”传达了古人“事死如生”的厚葬理念。马俑,是中国古代丧葬中使用极为普遍的一种随葬明器。除却作为纪年纪月功用之外,马俑作为一种随葬品,不仅体现出汉代繁荣的农业经济生活,更是当时社会生活环境的一个缩影。


       马在六畜中与人类关系密切,自其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时期被驯服始,不仅增加了人们的食品种类,更是作为代步工具和劳动生产力,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商周时期,马主要是交通运输工具,春秋战国以后,由于马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马的多少象征着一个国家的强弱。至汉,农耕中出现牛马合犋犁耕种的方式,不仅运用于农耕生活,更是在军事、交通、驿站、社会生活领域得到广泛运用。

 


西汉彩绘陶卧马俑   现藏于清远市博物馆


       该汉彩绘陶卧马俑通长43厘米,通宽11.5厘米,通高为35厘米。马体态雄健,作卧伏状,引颈昂首,张口伸舌,颈稍后收,嘴向下垂,马身线条流畅。


       西汉早期的陶动物俑,陶质主要为泥质灰陶、泥质红陶或夹砂红陶、灰陶。泥质的红陶、灰陶使用筛选、椿捣、淘洗、沉淀后的陶土烧成的,烧窑温度在800℃一1000℃之间。为使成坯的陶俑在如此的高温下不变形、不爆裂,陶俑制作均有中空的腹腔,即使在腿部等实体处,也往往以尖锐器物穿成小孔,以利焙烧时透气散热,使整件陶俑受热均匀。烧成后在成品上涂一层白色的化妆土,再以红、绿、黑等矿物颜料着彩,以增加艺术形象的生动性。在制作过程中,先经过模制的初胎,然后进行细部的捏塑、刻划,完成造型后入窑焙烧,最后施以彩绘。


       汉代因为对匈奴战争的需要,汉朝的最高统治者在发展骑兵的同时,极为重视马的饲养和改良。西汉政府在边郡大力发展官方牧场一牧师苑,同时在内郡广建官马厩,并且采取了各种鼓励民间养马的措施,为向部队供应适用战马,汉武帝通过各种途径从西域输入良马,以改良马种。《史记·乐书》记载“后伐大宛得千里马,马名蒲梢,次作以为歌。歌诗曰:“天马来兮从西极,颈万里兮归有德。承灵威兮降外国,涉流沙兮四夷服”,为了促进养马业,还从大宛引进优质饲草首蓓,成为我国畜牧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

 

东汉陶马俑    清远市博物馆馆藏


       该东汉陶马俑通长18.5厘米,通宽9.5厘米,通高24.5厘米。该马憨态可掬,口微张,目视前方,鬃毛以有序划痕表示,身长腿短。


       东汉时期陶塑艺术风格,继承了西汉的写实风格,更多的描绘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场景,题材丰富,表现生活面广,堪称汉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其随葬陶俑,呈现出不求形似、无拘细节,寓巧于拙的豪放风格。造型往往以一种大写意手法来强调刻画想象的动态,甚至有意对塑造对象加以夸张变形以达到传神的艺术效果。东汉时期陶塑动物在写实的基础上予以变形和夸张,耳、鼻、嘴、牙等多讲究形似,眼睛则力求神似。将客观表现和主观再现相结合,从而获得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

 

       三、岁月流淌,灵猴守望

 

现代仿影青猴面人身瓷立俑   清远市博物馆馆藏


       陪葬用的十二生辰俑亦称“十二支神俑”,指代表地支的十二种动物俑,可分为相属式、相属首人身式、人物式三种。其中相属人身俑最有情趣,作人身、鸟兽头艺术家让各种兽站立于地,给他们穿上交领衣袍,双手拱于腹部。


       在发现随葬陶俑的唐、宋墓葬中,十二生肖俑是最为常见的随葬品之一。此时期虽有严格的丧葬制度,但上至帝王下至庶民均可随葬十二生肖俑,不同等级身份的墓主人其随葬的十二生肖俑以尺寸、大小规格等加以限定。《大汉原陵秘葬经·盟器神煞篇》记录:“天子山陵用盟器神煞法,一十二元辰,本相,长三尺,合三才”,“大夫以下至庶人墓中的明器……十二元辰,长一尺二寸”。


       随葬的十二生肖俑在墓葬中通常以整套形式出现,但也有墓葬出土单个生肖俑的情况。十二生肖俑作为随葬品最常见的作用是用来辟邪、保护墓主人安宁的;出土单个生肖俑应该是代表墓主人的生肖属相的;江苏金坛周璃墓曾出土了两个生肖俑,分别代表着其出生和死亡的生肖纪年。墓葬中出土十二生肖俑的质地最常见的为陶俑,同时许多墓葬中也出土有瓷质、石质、木质、铁质等质地的生肖俑。它们常按固定的方位放置于墓室四周或被置于墓室两侧的壁龛之中,也有个别被置于墓室之外的现象,不同属相的生肖俑往往代表着固定的不同方位。
 

       十二生肖自其起源之时始便与天文历法、阴阳五行学说、原始宗教等中华传统文化紧密相关。十二生肖作为生者祈求平安、寓意永生的良好祝愿,即便仅限于墓葬中的随葬品方面,也远不止仅表现在十二生肖俑的随葬习俗上,在唐宋时期墓葬中出土的墓志、铜镜、葬具等随葬品里,我们也经常可以发现刻于或绘于其上的十二生肖图像。伴随着几千年文明的发展史,十二生肖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并且不断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